查看原文
其他

正在展出|「朱為白回顧展—破空為白」




藝術家:朱為白

展期:Mar. 10 - Apr. 15, 2018

展覽地點:

亞洲藝術中心

台北一館|台灣台北市建國南路二段177號

台北二館|台灣台北市樂群二路93號


亞洲藝術中心榮幸地於2018年3月10日起舉辦「朱為白回顧展—破空為白」。本次將於亞洲藝術中心台北一館、台北二館同時展出朱為白1965年至2017年的40件作品,展覽持續至2018年4月15日。


亞洲藝術中心 台北二館展覽現場


朱為白,今年89歲,1929年生於南京,原名武順,1949年隨軍來台。軍人出身的他喜愛繪畫,1953年在報紙上看到廖繼春「雲和畫室」廣告後投入他門下習畫,當時「每個月中尉薪水66塊錢,我繳個學費50塊錢,我只有16塊錢」,回憶65年前,朱為白說。朱為白服役的部隊正好設於景美國小校內,受李元佳邀請,1955年加入東方畫會在景美國小的聚會,1958年起加入「東方畫會」,得到「台灣現代繪畫先驅」李仲生的觀念之啟發。

亞洲藝術中心 台北二館展覽現場


朱為白家中三代都是裁縫,他回溯媒材和色彩本身的質地,利用他所擅長也顯然非常享受的的刀剪線縫手藝,營造出空間感。1960年於台北新聞大樓舉行的「東方畫展」與歐洲國際藝術聯展,受空間主義創始人封塔那(Lucio Fontana)的啟示,1962-68年朱為白的創作突破材質的平面限制,邁入以材質構成為主的空間美學,此一轉變對朱為白追求哲學性的藝術表述,提供另一階段的心靈寄托。他再融合原本東方畫會抽象繪畫之理念,探索中國人文精神價值與內在情感,畫面多受書法造形的影響,作自由心靈的表現,正因如此,他極簡風格的創造性不在冷調,反而在於素樸和溫潤,這是在藝術家一顆溫暖的心引領之下不知不覺發展出來的成果。


無論進行任何媒材或形式的實驗乃至創作,朱為白將「東方精神」的追尋與表達,視為最重要的創作動機。綜觀朱為白超過一甲子的創作歷程,可以察覺他在面對西方新潮的衝擊之際所引發的自覺,此一自覺,促使他讓東方哲學思維形塑其藝術思維中的美感主體。


 亞洲藝術中心 台北一館展覽現場


相較之下,「空間主義」創始人封答那傾向於破壞舊有的形式主義,戳破、割開、挖開的動作都是破壞後的靜止狀態;朱為白的「破」則淡而自然,以棉或麻藉由皺褶手法去表現縱橫交錯中一種自然天真的氣息,或是他以井然有序的切割手法細緻地劃破畫面,任其背後所摻墊的不同顏色的布料能夠順勢地、若隱若現地傾瀉而出。朱為白作品的溫婉也來自他以「圓」的意象統攝「萬物」的型態,這便是一切依循「反復」規律而變化的一種變化;而其作品所表現的一種「無相為體」的禪意和禪境,是為了使其作品由原本以模擬中國傳統書畫之山水畫型態的表現,過渡到一種融合了道、禪二者思維而形成的「應物無方」之表現。「道之『無方』與禪之『造空』」的藝術形式,更是其複合媒材作品中最主要的表現手法。朱老說:「打開心門,才能『悟』,人類才有『悟』的可能,才能激發出創造力,才有可能走到『大悟』,悟是要靠自己。人在最後關頭就是求一個大悟和自在。」所以他希望大家多說好話、多做好事,盼「鴻福」來到,近年「鴻福」系列的佛性,創作上正如佛要金裝,他不直接呈現佛的形象但做抽象的表現。


 亞洲藝術中心 台北一館展覽現場 


1950-60年代「東方畫會」與「五月畫會」等全台灣畫會蓬勃發展。這輩藝術家在當時標舉前衛的精神,其後更影響了許多後進創作者。現代藝術觀念的引入,加上東西融合的策略,於此後成為一個極具影響力的主張。亞洲藝術中心延續2016年「1960-台灣現代藝術的濫觴」群展,以及2017年「無盡的抽象-馮鍾睿個展」,一直致力於推廣台灣現代藝術精神。因此,在朱為白回顧展期間,亞洲藝術中心於香港巴賽爾藝術展(香港會議展覽中心,香港灣仔港灣道1號)舉辦「朱為白、馮鍾睿雙個展」,著重東方、五月兩位藝術家1960至70年代的作品,遠溯1957年珍貴的歷史手稿。3月29日至31日於3D35展位。


關於藝術家


朱為白,1929年生於南京,本名朱武順。1949年隨軍來台,1953年在廖繼春的「雲和畫室」習畫,1958年起加入「東方畫會」。1960年啟發於空間主義創始人封塔那(Lucio Fontana),朱為白的創作突破材質的平面限制,透過刀剪線縫手藝營造空間感,進一步呈現藝術家對生命的感悟。藝術家重要個展包括1971年加州史丹佛大學個展,2005年台北市立美術館的「朱為白回顧展」2012年關渡美術館的「造空者」;重要群展包括1969-1970年「第十一屆現代版畫展」及「第十二屆現代版畫展」,1974與1979年英國的「第四屆英國國際版畫雙年展」與「第六屆英國國際版畫雙年展」,1981年台灣省立美術館(今國立台灣美術館)的「東方‧五月二十五週年聯展」,1986年於香港的「台北現代畫1986香港大展」,台北市立美術館的「中國現代繪畫回顧展」,國立歷史博物館的「中國當代繪畫展」,1987年國立歷史博物館的「中國當代繪畫新貌展」,1988年高雄市立中正文化中心的「現代繪畫展」,1996年上海美術館的「台北現代藝術交流展」,2003與2004年台北市立美術館的「長流-50年代台灣美術發展」,2016年台北亞洲藝術中心的「1960–台灣現代藝術的濫觴」,以及2017年由比利時伊克塞爾博物館舉辦的「從中國到台灣–抽象藝術先鋒(1955-1985)」。近期展覽為2018年亞洲藝術中心之「朱為白回顧展-破空為白」,同期亞洲藝術中心於香港巴賽爾藝術展呈現朱為白、馮鍾睿雙個展。


關於亞洲藝術中心


「亞洲藝術中心」1982年由李敦朗先生創立於台北,2007年亦在北京798藝術區成立畫廊空間。亞洲藝術中心開展了「海外華人」軸線,挖掘因二戰離開中國的藝術家,以1950年代末在台灣崛起的五月畫會、東方畫會為主軸,並將此一現代藝術的經營版圖擴及東南亞的南洋畫派。我們亦曾於2014年舉辦「釋放未來──中國當代水墨邀請展」,探究藝術家如何由重構水墨去開展水墨藝術的未來。此外,經營逾三十年,亞洲藝術中心致力於推動「研究出版」與「展覽」雙軌並進;我們回顧藝術家漫長的創作歷程,檢視他們所發展出的多元面貌,蒐集與分析文獻並提出觀點,指出在同時代的創作光譜中創作者佔據什麼樣的位置,進一步提問:不同的時代賦予藝術家何種創造力、以及藝術家如何再現時代精神。

 

我們的藝術家在國際上廣受代表性美術館之肯定。高行健曾於2016年比利時皇家美術館及伊克塞爾美術館同時舉辦個展;李真則個展於2007年第52屆威尼斯雙年展、2008年中國美術館、2009年新加坡美術館、2012年美國西雅圖弗萊伊美術館、2017年台灣台北當代藝術館;楊識宏2015年個展於日本上野之森美術館、2010年國立台灣美術館,並於2013參加廣東美術館群展;台北市立美術館分別於2002、2005、2015年舉辦陳庭詩、朱為白、莊喆回顧展;陳庭詩、朱為白、莊喆、馮鍾睿等台灣1950年代末崛起的現代藝術畫會「五月」、「東方」抽象藝術家於2017年於比利時伊克賽爾美術館舉辦群展;潘信華2016-17年參加澳洲巡迴展,展出於坎培拉美術館等處,2017年參加國立台灣美術館、中國銀川美術館群展;管偉邦2017年參加M+美術館群展。

 

社會趨於同質的過程中,藝術家各自東西與古今融合的策略以及地域特色,更顯關鍵,更多關於當代所謂獨具亞洲特色之創作,在Discovery頻道所拍攝的「華人藝術紀」2013年於全球30個國家播出,紀實呈現李真、楊識宏、徐冰、張洹等四位藝術家的概念思維。回顧過去的經營與未來的走向,我們自我期許著要扮演一個真正立足在「亞洲」的「藝術中心」,繼續我們獨具亞洲特色的交流與推廣。

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